色浆是由颜料或颜料和填充料分散在漆料内而成的半制品。以纯油为胶粘剂的称油性色浆。以树脂漆料为胶粘剂的称树脂色浆。以水为介质添加表面活性剂分散而成的颜填料浆称为水性色浆。由于漆料种类很多,色浆种类也很多。为了使颜料等更好地分散在漆料中,往往在制造过程中,加少量的表面活性剂,加环烷酸锌等。
色浆着色强度
对于水性色浆的比较,着色强度是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色浆的色浓度、展色性能及颜料分散体絮凝情况。数据是按颜色以达到国际标准深度(ISD)的 1/25 所需颜料浆的份数来衡量,数值越小,着色力越高。数值代表需要色浆的克数加入白色基础漆中:乳胶漆中— 白色基础漆钛白含量为 25%。
色浆细度
细度是反映色浆的着色力分散效果和储存稳定性的一个直观指标。一般对于同一颜料色浆来说,粒径越小,比表面积增大,因而遮盖能力也就增大了,着色力也越高;细度越小,光泽就越高,分散效果和储存稳定性就越好。
当然,色浆的细度并不是越细越好,因为当粒子变小,其比表面积增大时,吸收的光能量增加,受破坏的程度也增加,导致其耐候性降低;并且粒径过小在涂料成膜干燥时,随着水分的析出,色浆一起向表面迁移,易造成配色不准和墙体色差。
色浆选择
根据着色的对象和环境要求,色浆主要分为耐晒和不耐晒两种。一般,内用在体系不存在相容性的情况下,以达到颜色要求最低成本为原则,不要求耐晒。而外用必须要考虑以下因素:
a.耐光耐候性;b.耐化学介质性(主要是耐酸耐碱性);c.与使用体系相容性 ; d.着色强度、遮盖力及展色性;e.色浆与色浆之间匹配性f.色浆的储存稳定性;
一般,外用涂料对颜色的保色性是要求相当严格的,因此在选用色浆时尤其要注意色浆的耐光耐候性和耐酸碱性。在相容性、着色力、遮盖力及展色性和储存稳定性良好的前提下,色浆的互配也是至关重要的。应尽可能地选择耐光耐候性等性能优越的单色色浆配色,但事实上往往都是复合色,因此最好遵循无机与无机、有机与有机或耐光耐候性等性能接近(1/25ST 冲淡,耐光性应在 7~8 或8级,耐候性应在 4~5或5 级)为原则,这样,才能确保户外的保色性,才能避免因着色色浆耐候性能明显差异,导致时间长引起褪色或颜色不均匀而发花等涂膜缺陷。
色浆应用
1、水性擦涂着色:
1)一般施工要求:易擦涂,施工时限长,着色性好,擦涂后木纹柔和鲜明,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2)产品的应用:用布成螺旋状擦拭,将擦色剂推入木纤维导管中,使棕眼充分填充,然后再用干净的布顺着木纹方向将表面擦干净,特别注意沟槽部分要清理彻底。水性擦色剂有干燥后不易擦掉的问题大面积施工要注意,可以考虑加适量水后用大口径喷枪喷涂或者刷涂均匀后擦试。产品擦完后可以直接施工水性漆,如果上层使用的是溶剂型PU或NC漆,水性着色剂需要干燥彻底才能施工。
2、水性喷涂着色:木器涂装中很多工艺要求进行底喷色或者面修色,施工要求比较简单,用喷枪直接喷涂修色,要根据色板要求的效果喷涂到位即可,根据使用颜料色浆的不同,可以达到不同的施工效果。
3、水性辊涂着色:工厂化流水线作业经常要求进行辊涂机辊涂着色,施工底材为大棕眼(导管)的木材,主要目的是突显其纹理效果。具体的施工过程为:
1)水性辊涂着色剂加5—20%71k性色浆调色,充分搅拌均匀。
2)将调好颜色的着色剂用泵抽到滚涂机辊轴上,待辊轴上着色剂滚动均匀后,开始传送木板进行着色,在滚轴后面有毛刷滚筒,会将着色剂挤入导管中,并将多余的着色剂刷掉。
3)待底着色剂干燥后,在上述着色底材上按时正常施工喷涂或滚涂水性漆和溶剂型漆。
4、水性浸涂着色:一般要求对木材具有良好的的封闭性,渗透性好,着色均匀,以减少施工水性底面漆的时候木材纹理的涨水,减轻涂膜的后期塌陷问题。具体的施工注意事项如下:
1)施工前要检测木材的相对湿度,木材含水率12一14%是可以达到最好的涂装效果。
2)确保排水渠溢满浸渍剂。
3)木材应除尘,避免污染浸渍剂。
色浆稳定性
质量控制及贮存稳定性
一般是通过对生产配方—原材料—生产工艺—成品的严格控制,确保色浆的固体分、细度、黏度、着色力、展色性、耐光耐候性等的一致性。(用测配色软件评估、Lab值及色差控制DE ﹤ 1.0 )
一般水性色浆的贮存稳定性在室温 25 ℃左右时存放一年无明显的分层、结块、返粗、沉淀等缺陷,且着色力、展色性及其它物化性能没有明显降低。通常可以通过热储和冷冻实验来加速老化判定,通过开罐效果评估和测配色软件评定。
选择色浆时应重点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他条件各个品牌的色浆基本都能达到而且差异不大。当然选择色浆时还应从经济、环保等角度考虑,如:内墙色浆可选择耐候性差一些的色浆,同时内墙尽量不要选择铬黄等含重金属的色浆,而应选偶氮类、胺类等。
色浆调色
第一:通常在拟定调色配方以前,要根据颜色样板或按某一实物的颜色来进行分析,首先了解色相范围,由几种颜色组成,哪种是主色,哪种是副色,色与色之间关系如何,各占比例约多少,然后根据经验初步拟出调色配方,再经小样调试,调色时,先加入主色,再以着色力较强的颜色为副,慢慢间断地加入并不断搅拌,并要随时观察颜色的变化,取样抹、刷、喷或沾在干净的样板上,待颜色稳定后与原始样板比色。
第二:很多调色师更多地采用调漆刀进行挂涂,用目测法进行颜色判断,这样的确方便也能很快的调出目标颜色。但是这样往往会造成由于刮刀刮的涂膜不够或过厚造成实际施工时,要么遮盖力过高,而造成色浆添加成本偏高,增加生产和涂料成本;要么就是过后涂膜虽然颜色一致,但是施工现场就要通过多道施工造成人工成本和涂料成本的大幅上扬。而且由于遮盖力不够。这一切都是没有合理控制涂料遮盖力造成的。
因此,一般多选用100--150微米的湿膜制备器施涂涂料,对最终调色的结果进行校验,只有能够达到基本遮盖,色相符合要求,才能判断产品合格。
第三:在整个调色过程中必须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从减色法的原理可以看出,若样品与标准板比较,过红可以采用减色法或加青,过绿可以采用减绿或加紫,过兰可以采用减兰或加黄的方法调整,反之亦然,因为黄、青、紫和兰、红、绿互为补色,但是颜料的这种混合将导致明度下降,可以用黑、白来调节混色的明度。
人工调色的三原色调色理论:
原色:即红、黄、蓝。
所看到的颜色是由于物体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后对人眼产生的感觉。
间色:两种基本色以不同的比例相混而成的一种颜色称为间色。
复色:两间色与其它色相混调或三原色之间不等量混调而成的颜色,称为复色。
互补色:在实际调色中,互补色不可共用。
两个原色不等量相混调可配成一个间色,而另一个原色被称为补色。两个间色相混调成为一个复色,而与其对应的另一个间色,也称为补色。
(A+B=>>黑色或灰色,那么A、B为互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