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剂是指能赋予软饮料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甜味剂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两类;按其甜度可分为低甜度甜昧剂和高甜度甜I味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甜味剂有安全性高、引起味觉良好、稳定性高、水溶性好,并且价格合理等特点。
甜味剂作用
(1)口感:甜度是许多食品的指标之一,为使食品、饮料具有适口的感觉,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甜味剂。
(2)风味的调节和增强,在糕点中一般都需要甜味;在饮料中,风味的调整就有“糖酸比”一项。甜味剂可使产品获得好的风味,又可保留新鲜的味道。
(3)风味的形成,甜味和许多食品的风味是相互补充的,许多产品的味道就是由风味物质和甜味剂的结合而产生的,所以许多食品都加入甜味剂。
甜味剂种类
天然甜味剂有甜菊糖、甘草、甘草酸二钠、甘草酸三钾和三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有糖精、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力甜等。属于非糖类的甜味剂有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糖和乳糖等糖类物质,虽然也是天然甜味剂,但因长期被人食用,且是重要的营养素,通常视为食品原料,在中国不作为食品添加剂。
甜味剂种类较多,可分为: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
甜味剂危害
少数消费者在完全不知道糖精危害的情况下,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糖精,引起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急性大出血,引发恶性事件。
在一些中小学校的周围,遍布各种小食摊,卖各类小食品及饮料,如汽水、雪糕、话梅等。这些价值不高的小食品,很容易吸引中小学生购买。但这些既无生产标准又根本没有标识和出处的产品,基本上都含有糖精,长期服用,会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个别人产生厌食行为,干扰了青少年从正常膳食中摄取营养,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人工甜味剂的害处
1、人工甜味剂会致癌
1977年,因为动物试验显示糖精有可能导致膀胱癌、子宫癌、卵巢癌、皮肤癌以及其他器官病变,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试图禁止使用这种甜味剂。但食品工会加以干预,劝说美国国会继续允许糖精使用,只是在进入市场时加上警示标签,上面写着:使用本产品可能会危害你的健康。本产品含有糖精,已经动物试验证实致癌。
2、可能引起剧烈的腹泻
人工甜味剂可能引起某些人突发的腹胀或腹泻,并且只要50克就可能引起这些不适。
新型甜味剂
传统的甜味剂主要是蔗糖与糖精。糖精被禁用后百,蔗糖就成了食品甜味剂的主角。1973年,用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从葡萄糖生产高果糖浆获得成功,产量迅速增加,目前已达几百万吨,正在逐步取代蔗度糖作为食品与饮料的甜味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所用甜味剂几乎100%是高果糖浆。
最近食用甜味剂又出现了一颗新星——天冬氨素。它是低热量、安全,又有一定营养价值的新型甜味剂,答甜度是蔗糖的150~200倍,已有可能用酶工程法制备。还有两种甜味剂,即毛雷宁和索马丁,它们是由植物中提取的两版种甜味蛋白,其甜度是蔗糖权的10万倍,而且甜味在口中可以保持几小时,真不愧是甜味剂中的一颗“巨星”。
甜味剂副作用
我们常见的甜味剂都有什么副作用呢?
1.木糖醇和麦牙糖醇
木糖醇和麦芽糖醇的营养价值虽然是甜味剂中较高的,但食用太多易引起腹泻,甚至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2.糖精钠
糖精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虽然它的使用非常普遍,但其致癌的可能性尚未完全排除。
3.甜菊甙
甜菊甙热量低,能起到降低血压、促进代谢等作用,但研究发现,其可能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因此目前在香港等地已经禁止销售含有甜菊甙的食品。
4.甜蜜素
甜蜜素中往往含有能致癌的环己胺和二环己胺,因此,食用含有这种甜味剂的食品时应该慎重。
5.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主要降解物为苯丙氨酸,对正常人无害,但可影响苯丙酮尿病患者的发育。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规定,阿斯巴甜每日允许的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且孕妇及哺乳的母亲最好不要食用。不过,国内食品包装上一般都不标注添加量,消费者个人往往无法控制。
甜味剂的副作用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在选购的时候也应仔细阅读食物的标签,看清楚这种零食加的是哪种甜味剂,是否适合自己食用。
一般说来,每人一日内进食的甜味剂分量很少,不会影响健康。但是这种情况的前提是厂家在生产食品的时候对甜味剂的添加是按规定进行的。
而在食品行业,确实存在一定的滥用甜味剂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一种食品中混合使用多种甜味剂,以达到既不使一种甜味剂的使用量超标,又增加甜味的目的,尤其一些“话梅”类产品中,往往添加了两种以上的甜味剂。
二是将甜味剂改头换面进行包装,比如叫“蛋白糖”,实际上与蛋白毫无关系,不过是糖精钠、阿斯巴甜的混合物。
由于使用甜味剂的大多是零食,因此,消费者一定要注意,不要过量食用同一种零食。从健康和保障身体发育的角度来讲,儿童和孕妇等特殊消费人群最好不要食用含有人工合成甜味剂的食品。